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94期

教改动态第294期
日期:2018-5-24 9:54:01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8年第5期(总第294期)                            2018514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通识教育应突出价值观导向

重庆大学:全力推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广州大学:致力构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构建互动互惠的研讨式教学体系

简讯: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助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通识教育应突出价值观导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识教育逐渐成为热点问题。2015年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学人才培养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上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众多院校总体上开展的仍然是专业和技能培养,新生一入学就进入专业教育,缺乏通识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在开展通识教育的院校中,往往也存在着将专业基础课当成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模块课程缺乏完整性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尚未形成共识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通识教育重在价值观的培育,而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途径。成功的通识教育必然是在社会制度、政治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范式、品行操守等方面形成共识的教育,这是保证社会和谐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些基本内容都理所应当成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基本遵循。

因此,加强高校通识教育,必须将其提升到塑造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高度来认识,而不能仅仅当成对大学生常规化的知识传授,在此认识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进一步开发和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通识教育,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价值取向,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报》2018511日)


【重庆大学:全力推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重庆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着力搭平台、建机制、造氛围,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构建全方位服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组建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教务处、校团委、研究生院、科技园办、就业中心等部门广泛参与,统筹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坚持以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主体,以学生科学技术协会、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三翼,搭建一体三翼校内平台,依托优势学科设立80余个科技类学生社团,吸引1500余名学生长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与地方政府、孵化器等合作建立校外平台,培育创新创业团队400余支,融资1300余万元,涌现出伏特猫”“嗅探”“焊武帝等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二是打造全过程教育体系。细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完善修订培养方案和学位标准,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第一课堂课程群,开设《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发展》等通识或专业选修课,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并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制定并执行创新创业奖学金、补贴、案例库、导师工作量认定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全面拓展第二课堂,构建以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逐步建立全过程式创新创业竞赛实训模式,举办30余个校内创新创业竞赛,近11000人次参与,累计获得15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是营造全覆盖培养氛围。构建橱窗、网站、微信、QQ“四位一体宣传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橱窗和专题网站,新建微信、QQ公众号,长期发布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及竞赛信息,把创新创业氛围从现实延伸到网络,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建设一节、一讲堂、一分享会、一训练营的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全体、逐层递进,汇聚政府、学校、校友、社会多力量参与,探索网络直播新形式,实现校内校外参与全覆盖。

(重庆大学校园新闻网 2018512日)


广州大学:致力构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广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吴九占教授的带领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价值取向,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线,以顶层设计为统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法论引导,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系统性教学改革。

起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施主体人格培养教学模式,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相结合,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广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中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并把网络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向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迈进。

随着MOOCSPOC的传入和应用,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广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积极开展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同时集中精力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并在学堂在线、优课在线等平台上线运行。经过两年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吴九占教授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育人为根本,建设慕课和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要着眼于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归宿依然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华网 2018514日)


【首都师范大学:构建互动互惠的研讨式教学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中推行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一种将传统的“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的互动互惠教学,不仅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抓手和切入点,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法”转向“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有益于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更多地从了解学生中去发挥启迪式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很少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之前“主讲人”的角色转为“主导人”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对话,从而形成一种互动的探讨、研究、切磋和互补的关系。

研讨式教学法也有利于师德和师生情感的培养。古语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基于此,研讨式教学法使师生在台上或台下都能相互沟通。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良师益友关系,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三方互动以科研促教学

研讨式教学法将高校教师与研究生助教、本科学生有机地连接起来。在读的研究生作为准教师,与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不仅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到科研,而且还有助于研究生助教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以科研促教学,允许学生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独立见解。

师生交流的本质在于两者人格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融洽。其中,教师的人格精神会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启迪性的影响,而学生的人格精神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教师教学及布置任务的过程后,其主要任务就是与学生相互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和总结,然后再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查看,最后将学生们的初步评分及所交的索引、文献综述等一同交给老师进行最终评定。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考核体制,建立起一个全面、合理的学生课业评价体系。

“一言堂”变“群言堂”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发挥师生“一体两面”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讨式教学法的诞生,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实际所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多种潜能。实行研讨式教学法的唯一宗旨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本身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教学改革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高校教育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进行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和研究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身体与智能方面已基本成熟,他们朝气蓬勃,有着强烈展示自我能力、思想观念的欲望。研讨式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514日)


日前,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在重庆召开。在教育分论坛上,腾讯公司推出了以微信校园卡为核心的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贵州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等签署全面的数字校园战略合作。二十多所高校将充分借助腾讯公司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共建微信大学城校园卡平台、利用“微校校园码”实现校园支付一体化等,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与校园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提升校园信息化发展水平。腾讯通过微信校园卡打造整个校园网络的连接,连接学生和校园,使现在的最新信息化手段进入校园生活;利用腾讯的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基础类课程的在线化并与教育部合作发展新工科,与学校一起打造新工科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报》 2018514日)

                                                                       

编辑:李 阳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