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93期

教改动态第293期
日期:2018-5-5 16:27:11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8年第4期(总第293期)                               2018430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慕课助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

北京科技大学:让“形势与政策”紧跟形势

教育部:启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简讯:上海每年投亿元建高校马院


【慕课助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

近年来,中国特色慕课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加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

让优质教育资源效率倍增

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超过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高校慕课总量、参与开课学校数量、学习人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慕课大国。校际教学质量差距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而慕课的建设与应用,恰恰为这一问题的破解提供了解决路径,推动了东中西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形成了新型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今年年初,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涵盖文、理、工、农、医等所有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立刻成为广大学子最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让终身学习不再是奢望

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我国慕课类型和学习方式多样,有满足高校在校生学习的学分课,有适合社会学习者职业需求的专业课,也有提升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通识课;既有大量面向国内受众的课程,也有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上线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高水平大学影响力的课程;既可以自主选择部分内容学习,也可以全课程学习并获得证书……因为具有高质量、低成本、开放性等特点,慕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思政课堂焕然一新

5年来,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发挥了传播正确思想、弘扬正能量的功能。慕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方式,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教学相长,从“教得好”向“学得好”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高校思政课堂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成为“有温度”“高颜值”,学生想学、爱学的课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417日)

【北京科技大学:让“形势与政策”紧跟形势】

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将线上视频教学、线下学习和师生互动、实践教学相结合,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体验,解决了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课程组一直在网上答疑并参与互动,难能可贵的是线上出现大量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些都是单个线下课堂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说。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的主责单位不明、学科支撑不够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出台专门文件,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课程的主要负责单位,并组建一支跨学校、跨部门、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理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长效机制。

由此,课程组打通学校不同部门、学院间的壁垒,举全校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组织学生参与调研、演讲、朗诵比赛等,每年参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学生数量超过5000人。如今,“中国精神寻访”“求是观察”等实践活动已成为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品牌活动。

在课程实践指导教师、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教育科科长潘红涛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内容和传播方式要更符合学生接受的特点,实践上的拓展也能让学生得到更深的感触。

不同于其他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常讲常新,时效性是最大的特点,内容滞后也是其面临的难题,尤其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来说更是一项挑战。

在校内,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即时性。

课程组还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专家库和讲师团,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授,通过慕课平台,向全国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和地方院校提供名师课堂的无限、免费分享,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质量。两年来,该课程已有超过5万名学生选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级指导与院系组织相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北京科技大学构建起“形势与政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权威、便利、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时效性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痛点”得到解决。(《中国教育报2018419日)

【教育部:启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

教育部决定2018年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并于日前印发了工作总体方案。

方案要求,突出顶层设计,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健全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设立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向各地各高校推广。

突出精准施策,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举措。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培养一批热爱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业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领军人才,增设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

突出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指导。加强思政课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组织开展“面对面集体大备课”,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召开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

突出协同推进,不断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保障。深入推动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标杆、思政课教师先进党支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计划,支持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思政课建设,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四个一批”人才等项目中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支持力度,深入宣传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查,切实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报 2018426日)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强调,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教务方面,本科思政课总学分为16,专科总学分为8,要严格落实学时、学分,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教务作了规定,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政课必修课,本专科思政课教学应按课程分别设置教研室(组)。

在教学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同时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创新网络教学形式;要求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管理方面,要求建立校、省、部三级听课制度,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每学期对每门思政课必修课至少听1次课,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领导班子要在任期内对所有授课教师听课全覆盖;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高校党委书记落实思政课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教育部 2018426日)

上海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全覆盖式支持、分层式指导、清单式管理、协同式发展,每年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上海支持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设全国重点马院,每年每校投入300万元,为15所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每年每校投入200万元。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项目,对10所左右条件较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培育,每年每校投入50万元;对其他35所高校侧重规范化建设,每年每校投入20万元。建设过程中对每所高校都列出任务清单,使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可考核,工作绩效可量化。上海还设立4家马克思主义高峰学科,各投入500万元,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今后将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系列重大研究项目”,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

(中国教育报 2018424日)

                                                                       

编辑:李 阳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