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86期

教改动态第286期
日期:2017-11-21 14:57:24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7年第24期(总第286期)                                 20171120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北京大学:聚焦7大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一流本科重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广州大学:“学业警告书”寄父母,汇聚教育合力

简讯:黑龙江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清华大学:研发国内首批在线教育微学位产品


【北京大学:聚焦7大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

近日,北大公布了该校中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学校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具体聚焦7大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18日在北大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介绍,5年来,北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成绩显著,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一些领域改革推进迟缓、缺少能引领学科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步入新时代,北大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在具体实施中,未来北大必须完成7大任务,包括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创造能推动人类进步的新知识、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构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等。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郝平表示,北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更根本的是致力于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研究、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也要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不是衡量一流的唯一标准。我们更提倡和更鼓励广大学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案。”

新华网20171118日)

【大连理工大学:一流本科重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提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大类招生、实施大类培养”。在十几年的不懈改革中,探索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学校以解决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致力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加强学科结构布局,基础理科的建设要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工程应用学科与基础理科融合发展。二是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输出力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性人才,高校要从理念与方式方法创新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通过培养方案接轨、授课语言的互通,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精英人才。四是跨学科复合交叉人才培养。通过“4+1”专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交叉等途径,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度,实施“计算机+X、外语+X”,以及“X+信息、X+管理、X+经济、X+人文”等双学位培养。五是跨校联合培养。学校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11所高校,国际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互派学生交流访学、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创造为期一年的“第二校园经历”。

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改革

“双一流”建设,必须强化四个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办学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三是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理念;四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

近十年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瞄准学校定位、国家需求和国际标准,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围绕新培养方案各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等,全面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

为促进教学改革成功实施,学工处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广大教师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牵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管理与经济学部最早引入案例教学与模拟决策教学,建成国家MBA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软件学院实施CDIO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实施“工作坊”学习方式,将国际化开放式教学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国家级“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实施“大综合、强渗透、高水平”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流人才的培养是“全人式”的教育。面向“新工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新领域、新技术、新技能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人类意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尤其要努力探索将学生“人生梦”与“中国梦”“人类梦”融于一身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人生理想融入于服务国家需要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奋斗实践中去。

大连理工大学秉承红色基因,对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节,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建立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各级党政干部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政班主任制度和两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盘锦校区实施了“书院制”;干部培养实施苗子工程、基础工程、培育工程、提高工程。

早在2008年学校就实施“完全学分制”和“两长一短”学期制。学生学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课程学习管理实施自由选课制,课程排布实行并行排课和循环排课制,学生既可择师上课,又可择时上课。同时,还建立了优秀学生、学业专长生、专业兴趣生、学业困难生转专业的4个通道,每个专业有25%30%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85%的学生转入了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考核向着注重多元化、灵活性和过程性发展,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课程论文、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中国教育报20171115日)

【广州大学:“学业警告书”寄父母,汇聚教育合力】

近日,广州大学向200余位学生家长寄送了“学生学业警告通知书”。家长在学校警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认为学校警示应该包括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安全人员等。然而,大多数学校警示制度中的家校合作却存在缺陷。一方面,学校管理重于教育,当学生出现逃课等违纪现象时,学校一般会根据相应的管理条例进行处分,这种方法难以做到根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滞后性,通常只有当学生出现挂科严重等现象时才去和家长沟通,但结果往往失去最佳补救时机。此外,学校教育未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家校合作在多数学校呈单向度的线性为主而非交互链状合力,沟通缺乏计划、随意性强,难以形成合力,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那么学校应探索何种路径,使家庭成为学业警示制度的积极因素?一方面,高校必须打破封闭的管理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探索学业警示制度中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科学制度。首先,明确学校与家长合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建立科学家校合作制度。一方面通过电话、书信、网络交流及家长会等方式,实现学生、家长及学校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鼓励家长自愿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讲座、社会实践基地等活动,使家长不仅关心子女教育,而且关注学校整体发展;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业警示制度的本身并不在于警示,而在于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管理。只有形成家校合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学业警示制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警告书”寄父母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重视学业,使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形成和谐互动的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荒废青春,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才能达到学业警示的最佳效果。

(中国教育报20171110日)

▲近日,黑龙江省建立覆盖课程教育、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融资支持、税费减免、服务支撑全过程各环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使大学生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突击队。该体系包括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抓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实现创新创业与学业、专业、就业相结合。二是抓载体,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领作用,2017年立项2407项、配套经费1190万元。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000项以上。三是抓保障,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召开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大会,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17个省直部门参加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四是抓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取消创业培训合格证、自主创业证、验资报告等前置性条件。

(中国教育报20171120日)

▲由清华大学研发、中国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今天在京发布首批微学位产品。未来3年,学堂在线将依托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汇聚名校、名企的师资和实践经验,通过微学位培养符合热点岗位技能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0万人,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学堂在线发布的首批微学位产品覆盖人工智能、云计算、商科等8个项目,合作企业包括启迪数字、阿里云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微学位有3个主要特色:混合式学习模式,“微学位”课程体系由高校理论课、企业应用课及来自行业名师的直播讲座课组成;双证模式,获得学堂在线平台与合作企业和高校联合颁发的“线上+线下学习认证证书”;就业推荐,用户学习行为数据及所获微学位证书将同步到猎聘网工作简历中,用户将获得热门工作岗位的企业直推。

(中国教育报20171013日)

 

编辑:李阳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